他,筆觸細膩,作品樸素,作品被國內多家美術館收藏;他,放棄優渥條件,回到祖國,從事藝術創作研究;他,深入生活,不忘初衷,將油畫賦予中國審美。本期《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——文藝名家講故事》欄目對話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。
詳細>>
我出生在內蒙古包頭,從小就和藝術相伴。我的父親是一名美術教師,母親是一位剪紙高手。從小的耳濡目染,讓我與藝術有一種天然親近。小時候,如果我淘氣得厲害,大人就會給我一根鉛筆和一張紙,我便能立刻安靜下來,開始涂涂畫畫。那個年代玩具特別少,但我總能在畫畫中找到快樂。對我來說,繪畫是抒發情緒的一種最好方式,畫畫讓我上癮。
1971年,我來到呼和浩特鐵路局包頭客車車輛段,做了一名鉗工。雖然待遇很不錯,但每天干的都是機械式的工作,離藝術實在太遠了。那個時候,繪畫便成了我生活中的全部精神寄托。我們工廠有一位姓劉的師傅,特別支持我畫畫。我們中午只能休息一個小時,稀里呼嚕吃了飯后,劉師傅便拿起個煙斗給我當模特,讓我畫素描。
繪畫可以讓人進入一種狀態,身處在一個環境里,畫筆與畫板觸碰的那一刻,仿佛身臨其境,色彩的調和,線條的勾勒,猶如人在畫中觸摸最真的記憶。用心去感受,或許才是繪畫的初衷。只有感動的瞬間,才能涌動出澎湃的畫意。
中國油畫院成立之初,一些聲音認為,油畫來自國外,并非中國,所以中國油畫院的招牌,似乎有些名不副實。但是我認為,加了“中國”兩個字以后,不是對油畫藝術的局限,反而是一種對身份的認定。中國人畫油畫,承載的一定是中國精神、中國情懷和中國的審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