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,出身于著名的京劇世家,是戲臺上風流霸氣的周瑜、呂布;他,承襲了父親葉盛蘭的小生衣缽堅守京劇舞臺 44年;他,年過七旬還跨刀和80后演員同臺,身體力行,就是想讓內外行看到葉派小生的標準……本期《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——文藝名家講故事》欄目對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。
詳細>>
1943年,我出生在北京的一個京劇世家,從小耳濡目染,可以說是在劇院里成長起來的。在我才幾個月的時候,就坐在母親腿上看父親和程硯秋先生演戲。再大一點的時候,我跟著父親走南闖北,每天趴在臺邊看戲,那時候我就暗暗立志:我要做父親那樣的人,在舞臺上生龍活虎,滿臺生輝,站在燈光最亮的地方,做一名受全國觀眾喜愛、歡迎、尊敬的京劇演員。
命運總是愛和我們開玩笑,從中國戲曲學校畢業以后,我并沒有像期望中那樣順利地接父親的班。隨之而來的“大演現代戲”階段,小生行當成了雞肋,沒有用武之地,我只好到中央戲劇學院進修導演專業。1964年,因為當時的時代背景,我不得放下鐘愛的舞臺……
由于與父親神形兼似,許多當年父親的粉絲把我視為父親藝術生命的延續。20世紀80年代初我去天津一宮演出,大約有兩千多個座位,我們演的劇目是《呂布與貂蟬》和《周仁獻嫂》,當時正趕上電視劇《霍元甲》熱播,所以劇場的經理擔心會因此影響戲的上座率,問我演不演。我就說,看京劇的,看葉派京劇、小生藝術的,一定會來看戲。
我在72歲的時候參加了《西廂記》《壯別》《玉堂春》的錄制,記得《西廂記》有一個唱腔很好,但當時表演跟唱腔合不上,出不來舞臺上的效果,我們錄了20遍。我認為“像音像”就是要這么做,讓優秀的京劇藝術不留遺憾。讓優秀的劇目留得下、傳得出。